和谐教育是从确信智力正常的学生具有完成学业任务的潜力出发,从创设和谐的情境入手,协调各种教育力量,利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教学为中心,使学生达到全面和谐发展目标的教育思想,它包涵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确立正确的学生观,这是和谐教育的前提。
确信学生的学习潜力,对一般学生来说,教师不难做到,但对于“差生”,教师有时会认为他们不是学习的料,是不可雕的朽木,因此,教师要用科学的态度,同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
尊重学生人格,承认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每个学生都是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帮助学生学习的人,而不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教师应站在他们面前引导,站在旁边辅导,促使他们当好学习的主人。因为一切学习活动都要在学习者将教学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以后,才能实现。
2、创设和谐的情境,这是和谐教育的必要条件,它包括和谐的物质环境(包括整洁、美观、充满朝气的校园、校舍、教室及其它教育教学活动场所)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如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家长与学生、学生与社会是否彼此相互理解、支持,团结协作、默契配合),和谐的物质关系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减少学生学习障碍,更可以产生积极的熏陶作用,以利于形成良好的人格。
3、以教学为中心,这是和谐教育的关键。教师要从学生的基本职责与学生某些行为之间的不和谐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基础与教材要求的不和谐出发,通过教学活动,使之实现和谐。教学关系的和谐在学生方面则表现为在想学、爱学的前提下,会学、能学、学懂、学会;在教师方面则表现为在愿教、乐教的前提下,会教、能教、善教、教学相长。
4、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这是教育的目标,它有两层含义:一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健康的发展;二是使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具有特长,而不是平均发展。因此,全面和谐发展的学生,是具有适应社会需要的学生,他们既可以根据需要继续深造,也可以经短期培训立即上岗。
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耐心地帮助“差生”调整好各自心态,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便可以创造出和谐的育人环境。
除了常规的教学方法外,对于差生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1、 学习内容导入法。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现实的学习愿望与学习习惯,结合所需学习的内容,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探索教材内容的动机。如悬念引入,实例引入、实验操作引入等。
2、情感导入法。恩格斯曾说过,人们一开始,从他们存在的时候,就是彼此需要的,只是由于这一点,他们才能发现自己的需要和能力。越是差生在课堂上越需要教师对他们关注与爱抚,深情地一望,一句肯定的表扬,都会激起学生自信、自强,积极向上的愿意,从而在情感上和教师亲近起来,激发学习的动力。
3、肯定评价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机会让学生得到成功的自我表现,使其感受到胜利完成任务后的喜悦,以此获得集体的认可,而后教师再对其进行肯定评价。
4、异步教学法。一个教学班,学生成绩的参差不齐是正常现象,教师应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得到更多的难易适中的练习机会,因此可以规定不同要求的练习,并予以指导。
5、仅馈补救法。仅馈补救的要点在于及时,课堂练习要当堂给予结果,课后作业,测试活动在下次上课时给予结果,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6、尺寸放应法。先向学生提出一个小小的要求,当对方答应并完成后再提较高要求。由于“小小要求”实现了难度不大,学生容易产生尝试的愿望,于是产生积极主动的行为,目的达到后,信心大增,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和谐教育确立了正确的学生观即确信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尊重学生人格。承认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为差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和谐教育重视人际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创设,这是差生转化的必要条件。
和谐教育以教学为中心,进行攻坚战,这是实现差生转化的关键。
全面和谐地得到发展是差生转化的最终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