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研杂志
  关于我们|加入收藏  
 
  首页  杂志介绍 期刊浏览 封面浏览 获奖情况   
 
 
 
滚动公告    
《教育教研》杂志

主管单位: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主办单位:中国国际教育学会、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单位:教育教研杂志社 

期刊级别:国家级中文综合类核心期刊

电子信箱:edujy@163.com 

电    话:010-56236484

网  址:http://www.edujiaoyan.com 

国内刊号:CN11-3628/G4 
国际刊号:ISSN1002-2713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100086号
 
 
文件下载    
· 教育教研
 
友情链接    
 
 
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
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
张建锋
陕西省白水县
 21世纪是一个竞争白热化的世纪,社会上各种错综复杂的竞争,表面上是商品的竞争,实质是生产的竞争,生产竞争的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学技术竞争的实质是人的素质的竞争,人的素质竞争的实质又是教育的竞争。这些竞争的核心是人的能力的竞争。可惜的是,我们虽然在素质教育的口号下已意识到青年学生的创造性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现在和未来的意义,但在关系到素质教育成败关键的教师这一环节上,却普遍没有真正行动起来。嘴上大喊“素质教育”,但在应试教育体制的束缚下,教师的教育目标往往带有很强的功利色彩,关注阶段性成果而非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以致学生的个性被抹杀,思维也变得简单、划一。因此,思想品德课作为中学生德育工作的主阵地,要努力培养中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主旨。
  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人类历史的发展其实就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而科学的任务不在于证真却在于证伪,正是由于先贤们对固有的事物产生怀疑并去探究这种怀疑而促成了人类科学技术的一次次进步,试想如果没有多向思维能力而只是单一的机械地肯定已有的事物,人类的进步又何从谈起呢?多向思维就是要有一种创新的意识和行为,“把已知的材料重新组合,产生出新的事物或思想”。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创新就意味着质变,意味着对旧事物、旧思想的否定。对旧事物、旧思想的批判是产生新事物、新思想的必要前提,没有批判就没有创造。因此笔者认为,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关键在于培养和肯定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和习惯,肯定之肯定,亦肯定之否定,并结合科学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形成真正的肯定或否定。笔者结合自身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体验探讨中学生多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明确目标,树立“绿色教学”理念,把学生多向思维的培养作为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的自觉活动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正确的教学目标对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极为重要。作为教学活动引导者的教师,必须首先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这是远高于课本上那些知识的——并把它明白地告诉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对于怎样通过这堂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有一个比较具体的规划,对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了然于胸。
  有了教学目标,教师还必须有科学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否则再好的目标都会变成镜中之花,水中之月。我国著名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针对现代教育提出了“绿色教学”理念。杨叔子院士说:“绿者,自然也。第一,顺人、事、物本身之自然;第二,和人、事、物彼此之间的关系,协调而共同发展,不为不合之事。”“绿”,是生命之色,也是教育之色。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现代教育应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而形成一体。“绿色”教育,其实质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要提倡“绿色教学”,注重学生多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现实的特点和未来的需要,使之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
  笔者在教学工作实践中,经常关注学生多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多向思维的重要性,告诉学生:如果只是单一的简单思维,马克思就不可能创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体系;没有多向思维,就不可能会诞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没有多向思维,就不可能创立“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没有多向思维,人们可能现在还都只见苹果落地而不知万有引力为何物。因此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外,在借鉴别人学习方法的过程中,也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怀疑,多用多向思维去分析,这样才能在学业上有所进步,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事实表明,在明确目标后,师生双方——尤其是在学生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后,思想品德课就自然生动起来了。
  以人为本,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就是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志、价值观等非理性因素的培养,以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能适应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新课改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这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不谋而合。多向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前提也基于此。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必须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关注学生的需求,指导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构建互相尊重,坦诚相待的新型师生关系。只有构建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天性,教学工作都围绕学生的实际即学生相应的认识水平和能力展开,才能有效地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1]。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学生实际,着重从已有的证明为错误的观点上进行多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例如针对“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这一错误观点,让学生不要过快地做是或非的判断,而是先进行讨论。当然讨论的结果是多向的,针对人作为生产者这一角度,学生谈到了“人多力量大”这一口号的合理性,认为过少的人口会影响生产的发展,导致所创造物质财富的减少。从另一角度而言,学生也提出人作为生产者的同时也是消费者,吃、穿、住、行都需要消耗物质财富,人多会大大降低人均物质财富的占有量,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还会对资源、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这样,通过正反双方面的剖析,最终对“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这一口号形成较为科学的认识,意识到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实施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性。
  对于多向思维能力培养的另一重要环节是要对已有的定论进行分析,而这恰恰是现在学生所最欠缺的。并非所有定论都是真理,笔者在课堂上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棵树上有9只鸟,小明开枪打死了一只,那么树上还有几只鸟。学生听了哈哈大笑:“这是小学生都能回答的问题,答案是0只嘛。”笔者也笑了,并告诉学生,这个答案成立的前提是“其余鸟听到枪声飞走了”,而问题在于这并不是一个绝对成立的命题。并继续问道:“如果有一只胆大的鸟听到枪声但没有飞走,有没有这种可能?”这时候不再有人笑了,都集中精力在思考。又问:“既然有一只鸟没飞的可能,那么从2只到8只又有没有可能?或者说那只鸟虽然死了,但并没有从树上掉下来,有没有这种可能?”学生一下子热烈讨论起来。笔者告诉学生,把“0只”规定为这个问题的唯一答案,这是单一思维的必然结果,在运用多向思维考虑以后,答案就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而真理就真正地靠近了。
  锐意改革,拓展寓教于乐,增加兴趣式的探究式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多向思维的培养真正呈现效果,必须在明确目标,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拓展新型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陈旧,不少教师还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水平上;教学方法单调,往往是不加分析地使用讲授法,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或存储知识的口袋,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此影响下,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往往是“背”字当头,思维方式总是处在单一方向上,极不利于学生多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理所当然的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这就需要转变教育方法,努力树立生本观念,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在信息时代,多媒体辅助教学集直观、实用、高效于一身,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他的如以竟答方式教学、回答学生提问等方式都不失为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这都需要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需要教师摒弃以前单一的教学方式,拓展寓教于乐、增加兴趣式的探究式教学方式[2]。
  博采众长,引导学生在宽容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与怀疑
  怀疑一切是多向思维所倡导的,但这绝不意味着就此打倒一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是最终目的。由于观察者的角度不同、知识结构不同、观察时所凭借的物质条件不同等多种原因的影响,即使是针对同一事物,观察者所作出的结论往往是事物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内容。因此,要避免“只准这样,不准那样,唯我独尊”的态度,而应以宽容的态度去了解、学习别人的观点。唯有宽容,才可以了解自己观点的不同甚至对立的一面,且在了解和剖析这些不同观点的基础上逐渐检讨、修正、完善或否定自己的观点,而不论完善抑或否定,都是一种从感性到理性的回归,对自我都是一种进步,一种升华。“教学过程中,光有怀疑,没有宽容不行;光有宽容,没有怀疑也不行。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持有怀疑的精神和坚持真理的信念;另一方面,教师要主动寻求并尊重其他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虚怀若谷的品质。”[3]
  综上所述,努力培养中学生的多向思维和创新精神,是思想品德课教育为现代化建设培养新世纪创造性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品德教师的光荣任务。这有利于突破长期以来思想品德教学“唯书,唯上”的教学模式,给思想品德课课堂注入了一份生机和活力,这是广大思想品德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应该且必须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张媛,蔡明.教学方法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3]蒋超.哲学感想录[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版权所有:教育教研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100086号 联系电话:010-56236484 传真:010-56236484 Email:edujy@163.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