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预习不再流于形式
伊新华
山东 肥城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在预习的阶段,动了天君(即大脑),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甚相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都有很高的价值。”可见预习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与文本的疏离感,提高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但平时常听老师埋怨:“现在的学生真会偷懒,每到布置预习的作业时就不做,相当于不布置,预习就是形式。”我想除了学生偷懒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学生不会方法,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所以,教给学生方法很重要。平时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读。即读三遍课文。俗话说:“一遍生,两遍熟,三遍四遍交朋友。”学生充分与文本接触非常重要,只有读得正确、通顺、流利了,才能在课上披文入情,深入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谈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二认。即圈出本课生字词并且认读。只有克服了认读生字词的难关,才能把文本读得更正确、通顺。
三查。即查词典,理解不明白的词的意思,写在课本上;查资料,找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作者简介或文章背景等等,培养学生查阅工具书的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总。即总结课文内容,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用几句简短的话概括下来,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
五理。即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或分哪几部分写的,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脉络,领悟作者的布局谋篇能力。
六问。即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问题。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困惑的地方提出问题,课上就会注意认真倾听或与老师、同学讨论,排除疑惑。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又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概括起来,即预习六项——一读、二认、三查、四总、五理、六问。
让学生将这些预习规定写在课本前面第一页,当老师布置作业时只写“预习六项”几个字,学生翻开课本看看,就知道该做些什么了。当然,根据不同的年级和不同的文本,也可灵活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