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研杂志
  关于我们|加入收藏  
 
  首页  杂志介绍 期刊浏览 封面浏览 获奖情况   
 
 
 
滚动公告    
《教育教研》杂志

主管单位: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主办单位:中国国际教育学会、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单位:教育教研杂志社 

期刊级别:国家级中文综合类核心期刊

电子信箱:edujy@163.com 

电    话:010-56236484

网  址:http://www.edujiaoyan.com 

国内刊号:CN11-3628/G4 
国际刊号:ISSN1002-2713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100086号
 
 
文件下载    
· 教育教研
 
友情链接    
 
 
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元玉变
河南省林州市
面对当今这个多变的社会,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日新月异。我们已无法用过去所学的,教现在的孩子去适应未来的世界,只靠传统的注入式教育已无法适应这个多变的社会,我们要求继承传统,更希望推陈出新。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已成为教育改革的趋势。
一、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能使学生主动地融入问题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也能够化解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
例如:在《有理数的加法》一节,我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一位同学在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上,先走了20米,又走了30米,能否确定他现在的位置位于出发点的那个方向,与原来的位置相距多少米?分组讨论,由小组的代表说出本组成员的想法。答案(包括了全部可能的四种分类情况): ①先向东走20m,再向东走30m;②先向东走20m,再向西走30m;③先向西走20m,再向东走30m;④先向西走20m,再向西走30m。 2.组织交流、共享发现:讨论如何根据实际意义转化为数学表达式。通过讨论,很快有四位同学说出下面四个等式:(+20)+(+30)=+50;(+20)+(―30)=―10;(―20)+(+30)=+10;(―20)+(―30)=―50。设置上面的问题和活动,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们发现新问题的能力。 3.探究本质,统一认识:观察上述四个算式,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并总结、归纳出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我们在充分认识“情景”在教学中的作用的同时,要防止认识上的偏差,并非是所有的课的导入都必须有一个“情景的创设”,《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这个现实背景既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来源于数学本身。数学教学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绝不是所有的教学都必须从生活中找“原型”。
因此我们在“情景的创设”中,首先要注意:情景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课的内容和不同的学段来创设,切忌牵强附会,让情景成为课堂的“摆设”或使情景牵强化、庸俗化。其次,“情景的创设”必须目的明确,切忌在情景中“兜圈子”、“绕远路”。
二、 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习科学的正确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工作,让学生感到新知识是在自己面前发生,比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好得多,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并且可以灵活运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一节课无论教师讲得如何精彩,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不符合学生的知识规律,不能将教材及教师的思维过程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再现出来,那么这样的课就是失效的。
好动是初中学生的共性,让他们在动中取得一些数学理性知识,其效果百倍于看书、听讲。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深奥理论直观化,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记忆,往往能产生无意识注意和记忆,使知识能为己所用甚至能使学生提出新的更高一层的见解,从而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学习有理数加法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参与“活动”,在操场上画一条数轴(向东为正方向),让一名学生从数轴的原点开始,先向东走5个单位长度(记作+5),再向西走3个单位长度(记作-3),走两次结果是站在原点的东边还是西边(确定为正数还是负数)?离原点有几个单位长度(确定出绝对值)?这个过程用算式怎样表示?(+5)+(-3)=+2,再请其他学生,调换着不同的方向,改变着不同的数量,做类似的“活动”,回答上述问题,然后列出相应的算式。“活动”的结果,让学生对有理数加法算式的来源有了深刻的认识,也为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引出和掌握打下了基础。当然也可以用同样的“活动”演示两个有理数相乘的算式,在此不作陈述。同学们对这种学习方法既感到新颖又感到富有乐趣,教学效果很好。
三、 适当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适当采用灵活、多向、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思维空间,使学生把机械模仿转化为探索创造。开放性问题极具挑战性,因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科学课的起始阶段一般是先提出本课研究的中心问题或某一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某种现象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不管是采用哪种提出问题的方式,目的都是先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问题”,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明确研究目标。
在数学教学中还可将一些常规性题目改造为开放题,如教材中有这样一个平面几何题“证明:顺次连接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是一个常规性题目,我们可以把它改造为“画出一个四边形,顺次连接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观察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样的特殊四边形,并加以证明。”我们还可用计算机来演示一个形状不断变化的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它们四条边中点的连线组成一个什么样的特殊四边形,在学生完成猜想和证明过程后,我们进而可提出如下问题:“要使顺次连接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那么对原来的四边形应有哪些新的要求?如果要使所得的四边形是正方形,还需要有什么新的要求?”通过这些改造,常规题便具有了“开放题”的形式,例题的功能也可更充分地发挥。
四、 放手让学生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学生直接“动手”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感悟和培养。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的放手让学生操作,操作要到位,不能留于形式,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学生的操作便会发现,学生也是一个创造者。
比如,两块大小一样的三角板(两锐角是60°,30°的),要求每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中至少有一个点在另一个三角形的边上,且两个三角形的六个顶点中,这种在另一个三角形边上的顶点的总数不少于3个。让学生自己动手拼出各种不同的图形。这种让学生亲自动手的做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为了提高他们创新的质量,教师还可以接着设问:(1)要拼出更多的图形,你有什么办法?(即将其中一个三角形固定不动,平移、旋转或翻折另一个在三角形,从中可以发现一些新的图形。)(2)你能用拼出的图形编拟几何题吗?
诸如这样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探索获取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和形成学生勇于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好时机,组织具有操作实验性的活动,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自我发现新知识。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初步形成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版权所有:教育教研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100086号 联系电话:010-56236484 传真:010-56236484 Email:edujy@163.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