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向宏明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永安镇 摘要:用小学语文教材中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其中之美,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按照美的规律,用美的信息,激发、引导学生,使之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素养,达到“以美引真,以美启善,以美怡情,以美明理,以美开智”的效能。 关键词:审美教育 以美引真 以美启善 以美怡情 以美明理 以美开智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审美已成为每一个文明人、每一个文明民族的重要标志,审美教育,既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一个重要途径。记得“学界泰斗”蔡元培先生说过:“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情感为目的者也。”的确,美育对培养一个人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特殊的功能,它能融事理于形象和情感之中,“无孔不入”地浸润渗透到人的心灵深处,具有春风化雨般的神奇作用,有助于正确人生观和高尚人格的最终塑造。早在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就把美育作为人格完成的必修课,他主张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含有这个意思。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一样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强调“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可见美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的和谐发展”,“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由此可见审美教育在现代语文教学中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它既不同于一般的思想品德的教育,也不同于专门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更不同于崇奉虚幻的宗教教育。它是培养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情感的教育。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其中之美,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按照美的规律,用美的信息,激发、引导学生,使之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素养,达到“以美引真,以美启善,以美怡情,以美明理,以美开智”的效能。审美教育如此重要,如何让小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受到良好的美的熏陶呢?下面,本人谈谈我在这方面的几点心得: 一、重视字、词、句的理解,感受文中语言之美,使美育有机地渗透到语言分析和字词教学之中。 语文课文的思想内容,是通过有逻辑关系的字、词、句、篇表现出来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可见要使学生受到理想、情操的教育,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就必须理解字、词、句的含义,感受到文章本身的语言美,学生就能“披文以入情”。如巴金的《鸟的天堂》中有这样一段:“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琢磨这些字、词、句含义,就能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我们讲析作品,就得通过语言分析,设身处地,把作者描写的“真景物”、“真感情”再现出来,用深刻的思想、高尚的情怀和生动的画面、高度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感染学生,唤起他们丰富的联想,使之动心动情,接受作者借作品体现的审美感情,逐渐形成自己有血有肉的美丑、正邪、是非等观念,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又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出“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语感,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 二、 加强诵读和联想,使学生感悟其中之美。 荀子说:“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提倡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的朱熹也说过:“大抵观书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教学中,通过学生熟读精思,可以达到对课文的理解,使作者的语言、感情化作学生的语言、感情,作者鉴赏的美变成学生眼中的美。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形神俱佳的典范性作品,许多篇目都寄寓着作者浓郁的情感体验。其中有对真理的追求、对未来的向往、对邪恶的抨击、对英雄的赞美、对山河的爱恋、对愚蠢的厌恶、对虚伪的讽刺等等。学生在对课文的诵读中想象、想象中诵读,进而体验到文中审美对象的喜、怒、哀、乐,净化情感、愉悦精神,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如读老舍的《草原》,让我们感受到草原的景美、人美。《秋天的怀念》体悟到人世间伟大母爱的亲情之美;读《西门豹》,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明辨了美的真谛。又如读《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学生感受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和惨遭毁灭的历史,激起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愤恨。又如《再见了,亲人》中所刻画的场景、人物都充满深情,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去深刻体味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铸成的。小金花、大嫂、大娘、志愿军这些有血有肉的形象无一不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那种超越血缘的亲情之美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形象。对这些课文我们通过学生范读、自读、引读、齐读、分角色读、议读、评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对文中重点词句进行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反复诵读,学生的情感就能很快地与作者情同感受,从而真正起到“以美引真,以美启善,以美怡情,以美明理,以美开智”的效能。 三、 重视体验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情感不但是人心理生活中最富有诗意、最富浪漫色彩的部分,同时也是人心理生活最深邃、最富创造力的部分。但一个人的情感体验能力却因个人的阅历、知识底蕴的多寡而见高低。因此,在人生有限而直接体验不足的情况下,多阅读美文,在联想和想象中神游于作品意境的体验方法,同样可丰富人生的各项情感体验。语文教学是最富有情感的领域,各类文章中由语言描述的意象世界无不涌动着作家强烈的情感体验。试想,鲁迅若没有对儿时无忧无虑生活的深切体验,是写不出隽永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德若没有经历亡国之耻的痛苦体验,又哪能写出不朽名作《最后一课》呢?只要当读者在阅读时被作品感动,也就意味着他正在作品的情感海域中泛舟,感受作家创作时复杂的情感体验过程。随着审美体验的深入,读者就会产生感情上的愉快和精神上的陶醉,正如宋代欧阳修读梅尧臣诗时所体验的那样“陶畅酣达,不知手足之将鼓舞也。”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性思维的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教师要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从具体的文学作品所具有的特定的感情化和形象化的特征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一起参与对文章的分析体验,努力与作者形成心灵的沟通与情感的交流。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这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课文,但与学生的认识实际相距较远。为了让学生真切体验课文所描写的动人情景,我采取播放音乐(哀乐)、观看录像(低垂的阴云、半降的国旗、奔腾的江河及周总理生前的音容笑貌的电视画面)、激情导语(叙述周总理逝世前后的政治形势及人民群众的表现)相结合的方法,营造教学氛围,促成学生的内心体验。从而让学生体验思念总理、怀念总理的深情,培养学生对美好人事的美好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只要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重视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体验,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身心健康的一代新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