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99贵宾公司电话17508888884
  关于我们|加入收藏  
 
  首页  杂志介绍 期刊浏览 封面浏览 获奖情况   
 
 
 
滚动公告    
《教育教研》杂志

主管单位: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主办单位:中国国际教育学会、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单位:教育教研杂志社 

期刊级别:国家级中文综合类核心期刊

电子信箱:edujy@163.com 

电    话:010-56236484

网  址:http://www.edujiaoyan.com 

国内刊号:CN11-3628/G4 
国际刊号:ISSN1002-2713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100086号
 
 
文件下载    
· 教育教研
 
友情链接    
 
 
历史课堂的导入艺术
历史课堂的导入艺术
杜建军
陕西洋县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开始,教师用巧妙的方法导入新课,可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愉快而自主地进行学习,能收到事半功佰的效果。因此教师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结合教材,精心设计好的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那么,怎样才能设计出新颖的课堂导语呢?下面,我就自己实际的几种方法总结出来,请同行们指正。
一、          设问导入法;
    由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提出问题探究它的由来。设问一般两种情况;一是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所提问的问题要注意寓有深意和新意,并且要和新课内容紧密相连,以达到温故的目的。如讲<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__秦>一课的导语可以这样设计,在复习旧内容基础上,提出新问题“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叫什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谁?他为什么自称是皇帝呢?”这一连串的问句,造成强烈悬念,牢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导入新课的学习。二是结合教材重点,把新课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用设问的形式提出,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如在讲“罗马”时,可以这样问;你们在小学学过<狼和小羊>、<农夫和蛇>的寓言,但你是否知道它出自于那一国家?谁之手?2008年,在我国举行的奥运会是否知道它的发源地在那里?这一系列的设问刹时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迅速把学生带人到新课的学习里面去。
二、          故事、典故导入法;
学生大多是喜欢听故事的,尤其是初中学生。当一个教师走进课堂,有时很容易从学生们兴犹未尽的脸上看到他们还沉缅于课间的活动,这时老师如果说“让我先来给你们讲一段故事”,瞬间,他们就会肃静下来,流露出一种渴望的眼光,专心致志的听老师讲故事了。老师就要把握这个有利时机把学生的无意识注意及时转移到有意义注意上来。而故事、典故却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如讲第一次世界大战,可先讲一个塞尔维亚青年刺杀斐迪南大公的故事。讲希腊文明时,可先讲一个“木马计”的故事。讲“商鞅变法”可由学生讲“立木赏金”的典故。讲淝水之战,教师可以用“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个成语典故开始。故事、典故法引入新课,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知识迁移,较快的转移注意力,激发兴趣。
三、音像导入法;
     在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开始>一章时,我用电教手段。上课后,用录音机先放出著名钢琴协凑曲<黄河>中的“黄河颂”一曲,顿时如泣如诉带着满腔悲愤的音符如潮涌出,伤感的心情立即充满了每一个人的胸膛。这时在打开投影仪,用慢镜头放出一张张日本侵略者杀我中国民众,蹂躏我大好河山历史照片。此情此景,教师已不必言语,音像已经把每个学生的思想带回到了耻辱的岁月…。这种方式的导语,最能激起学生思想的共鸣,达到“课伊始,意境即生”的艺术境界。
四、          对联导入法;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内容
记史怀古、论人诵物的佳作不少。结合教材特点适用引用对联导入效果甚佳。如讲“郑成功收复台湾”内容时,可引用对联“由秀才封王,为天下读书人别开生面;驱异族出境,语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提出此对联刻画的是谁?他是一位怎样的人物?从而引出兴趣,导入新课。再如学习国统区人民困苦生活时,引用对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巧妙设凝,引出国统区人民生活的图景__缺衣(一)少食(十)。
五、          诗歌导入法;
一种是用学生学过的诗引入新课。讲南宋的统治时,先集体背诵一首林升的<题临安鸱>;“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的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洲。”教师指出,南宋统治者偏安于江南名城杭州,醉生梦死贪图享乐,不思收复失地,陷害打击主战派,必将重蹈汴京之覆辙。这首诗比较形象的说明了南宋统治者的腐朽。那么南宋统治到底如何呢?由此引入新课。另一种是引用课本学过的诗句。如讲安史之乱,可引用“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等诗句谈起安史之乱的原因,再次转入新课讲解,这样也自然生动。
六、          猜谜导入法;
     中学生活波好动,大部分喜欢猜谜语。上课前出现两个谜语,学生莫不跃跃欲试,专心竟猜。如在讲西汉对匈奴关系时,先在黑板上写下两个谜语;“保护庄稼”、“忽然病愈”(打中国古代名将之一)。学生很快猜出是“卫青”、“霍去病”二人,教师可趁势导入新课。猜谜不但有利于引起学生兴趣,而且也锻炼了思维能力,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记忆。
     历史课的“导入”当然不至于这几种办法。教师设计导言,最重要的一点是充分引用心理学上迁移的原理,使学生原有的知识对所学的新课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转移注意,引起兴趣,激发动机。这样的导言才有效。
 
 
 
 
 
 
                         二0一一年三月五日               
 
 
 

版权所有:联系我们-99贵宾公司电话17508888884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100086号 联系电话:010-56236484 传真:010-56236484 Email:edujy@163.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