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王允
河南省商水县
【摘要】作文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作为一个很重要的领域,不断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应从主客观方面寻找原因及其方法。
【关键词】看说写;积累;人文;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农民的面貌有很大的改观,农村学生的素质也有提高,体现在作文水平上比以往有了突出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是大部分学生作文无话可说, 有话写不出来, 作文内容空洞; 其次是有些教师不知如何指导作文。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观察想象与说写结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如何才能在生活中提取我们想要的素材,把活生生的事例为我们所用,这就需要有一双具有洞察力的眼睛,逐步提高洞察能力。“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我们用心观察,细心观察就一定能发现问题,找到材料。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事物,重点观察事物最有特色的部分,比如引导学生观察荷花时就应该有一定的顺序,先看到的应该是大片层层的荷叶,然后是荷花,重点观察它的特点和散发的香味,其次看到的是荷叶下的流水,给人总体的感觉是廉洁,这一特点要通过我们观察到的实物来表现。
观察生活,发现问题是写作的前提,作文教学还要引导学生去表现美、创造美。作文时, 学生运用思维去筛选, 运用想象去编织重新组合成新的形象, 并选用最富表现力的语言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积累在胸, 一吐为快, 情不自禁, 文思如潮, 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喜悦,并把这种喜悦之情贯穿到作文过程的始终, 不仅体验到形象的美、情感的美、逻辑的美, 也体验到文章语言整体的美从而产生表现美、创造美的强烈愿望。 在作文训练中要注意激发审美想象, 通过童话、寓言、故事培养儿童的审美想象能力是颇见功效的。学生学习《农夫和蛇》后, 就学会用拟人的方法,编织出《蜗牛》《粉笔的魔法》等新奇的故事来褒贬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在这些故事中, 无论是蜗牛, 还是粉笔等都是一定社会形象的化身, 是学生对社会生活感知的浓缩和概括。
作文是改写出来的,说可以调动写的积极性,为写打下坚实的基础。细心观察的目的是为了突显事物特征,所以在指导学生说写的时侯一定要围绕一个中心,有顺序有重点地进行练习。先以段为单位,再逐步过渡到篇,做得由点到面,循序渐进。
二、材料、语言、方法积累
知识在于积累。作文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必须有大量的素材,采取适当的方法,运用得体的语言充实起来,这些都需要积累。古人提倡“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要经常引导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走出校园, 参观游览, 走向大自然, 观察日出日落, 倾听鸟语虫鸣, 感受泥土的芬芳、彩虹的绮丽, 赞美叶落归根的悲壮、皑皑白雪的纯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丰富学生的生活,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增加学生的写作素材。也可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安排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活动,让他们围绕一个中心按一定顺序仔细观察,先写成日记,日积月累这本日记就是很好的素材,比如“第一次xx”。语言美也是好作文的标准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只有开辟广阔的课外阅读天地, 才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为此, 我们应该倡导激励学生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 广泛涉及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课外读物, 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学习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语文课文的目的之一,把课文中好的写作方法和作文紧密结合起来, 边学文边引导写作, 从而体会到作者在写作方面的运用技巧, 并逐步领会、消化、吸收。学了《开国大典》,仿其写法习作《记一次庆祝大会》;学了《八只小猫》,仿写自己喜爱的工艺品,抓住工艺品的外形进行合理想象。
三、正确评价学生,重视情感教育,体现人文精神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深刻地指出:“人性最深刻的禀赋就是赏识的渴望。写了作文, 渴望得到老师的赏识, 是学生写作的近景性动机, 也是直接动力之一。”激励性评价就是要满足学生的这种渴望, 帮助他们体验写作成功的乐趣, 激发他们的写作动机。作文是一项难度最大的语文综合性训练。因此, 教师要“蹲下来”看孩子, 以欣赏的目光看儿童的习作。在充当读者的过程中, 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孩子的朋友和知音, 热情地、富有同情心地细读孩子的作品, 尊重他们的劳动, 照顾他们的情感, 善于发现习作中的“亮点”, 无论思想、取材、布局、表达、情感还是态度, 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以达到激励成功的目的。写好评语,对学生也有激励作用,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评价, 激励的语言都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写作自信心,使之成为克服困难和发奋进取的动力。评价时, 教师要从鼓励学生进取为出发, 以原有基础上进步为准则, 针对学生的实际, 用多把尺子衡量, 用发自内心的激励性语言写评语。并且还要注意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要求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情感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心:爱祖国、爱人民、爱父母、爱大自然。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但情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要通过教育来逐步培养。把情感表现在文章中,就应是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一项基本任务。在作文教学中,情感教育首先应落实到“写什么”和“怎么写”上。教师心中应先有全盘的统筹,并具体到哪个年级应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应具有怎样的知识能力上。要解决“写什么”就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生活中去寻找写作的素材。生活是海洋,它千变万化,丰富多彩。接下来要指导学生学习“怎么写”,应在教材中范文的示范下,学习写在叙事中抒情及把感情蕴含于它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文章,光有这是不够的,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要指导揣摩范文在表情达意上的精要之处,并把这用在自己的写作中,一篇文章积累一点,一年,几年下来,学生在写作中就能打破旧的思维而形成“我”的文章。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态度,充分肯定尊重学生,逐步引导学生的情感意志向健康方面发展
四、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敢于创新。
农村学校一般采用“教师命题———指导———学生习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的教学程式。这些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文章源于生活,教师要敢于创新,应用不同的方法导入,让同学们说真话、写真事、诉真情。
第一、先说后写。作文课教学须先由学生“说”。首先,说比写更自由,学生所说常与自身的生活实际密切关联,引导学生想像,就可以让他们说出不一定能写出的东西。说的过程伴随着对往事的回忆。丰富多彩的生活,都会储存在人的记忆当中。学生在说的过程中,随着表述的进一步拓展开去,一些记忆会随着深入的表述很自然地浮现在脑海中。单纯从写作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搜索作文材料与整合素材资源的过程。“说”是学生之间交流看法,丰富观点的过程。认识的局限性影响作文的深度和广度,学生的认识如何提高,他们的观点从哪里来?创造轻松的情境,鼓励表达和交流,是交流看法,丰富观点的有效途径。第二、教师与学生同步写作。主要起示范作用。教师在段落安排、语言的运用方面都可以对学生的作文起到示范作用,化解学生的“开笔”之难。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让学生从陌生到熟悉,从会写到不断创造,明白“作文”原来并不难。教师在无形中扮演了“学生”的角色,实际上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学生思考。第三、仿写与抄写相结合。每学过一单元文章,对其中能体现本单元重点的课文进行仿写。并且每周从相关报刊上摘抄文章两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