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99贵宾公司电话17508888884
  关于我们|加入收藏  
 
  首页  杂志介绍 期刊浏览 封面浏览 获奖情况   
 
 
 
滚动公告    
《教育教研》杂志

主管单位: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主办单位:中国国际教育学会、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单位:教育教研杂志社 

期刊级别:国家级中文综合类核心期刊

电子信箱:edujy@163.com 

电    话:010-56236484

网  址:http://www.edujiaoyan.com 

国内刊号:CN11-3628/G4 
国际刊号:ISSN1002-2713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100086号
 
 
文件下载    
· 教育教研
 
友情链接    
 
 
农村中学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农村中学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黄秀娟
广西防城港东兴市
语文融文学性、趣味性、人文性、知识性于一体,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最有趣味性、最生动灵活的课程。可遗憾的是,我们很多农村中学现在的语文课总是不尽人意: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现象严重;教学模式僵化、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简单;学生课堂上不想回答问题,对一些基础方面的东西只是靠死记硬背,考试的时候对于主观上的问题望而生畏,对语文这门学科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毫无学习兴趣。所以我认为,在农村中学里,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中,使学生对语文乐学、善学、会学,让他们乐此不疲。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与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自传中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这些名人的语录及经历,说明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成功的催化剂。那么在农村中学中,要想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关键是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自能事半功倍。那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设置有意思的导语,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清晰高昂或内心振奋的状态,就急以传授知识,那么这样的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这就是说明了精心设计导语的重要性。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活跃学生的情绪,创设愉悦的氛围,设置有意思的导语,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语文课堂的学习中。要设置有意思的导语,就必须选准导语的突破口,充分利用文章的背景材料,社会生活中富有教育意义的人和事,古典名著、优美诗文、格言名经典歌曲等等作为导语,增强教学的趣味,增强学生对具体知识的记忆,激起学生自我尝试的冲动。如我在教《愚公移山》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先让学生听《愚公移山》这首歌曲,听完后,我提问:‘无路难,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后来人为什么感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找找后来人感叹开路人的原因。这一激昂的歌曲,这一引人深思的问题立刻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在渴望了解悬念的心理状态中,把学生的思维带到我所设计的教学意境中,一堂课围绕“感叹开路人的原因”来探究愚公移山的精神,体会作者的情感,使得整堂课都在问题的探究和讨论中进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又如我在教
二、以故事形式介绍背景及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要了解文章的内容,作品背景介绍很重要,它关系着学生对课文思想内涵的理解,对作品背景理解不透,学生在学习时就很难吃透课文,从而影响学习效率的提高。如我在教《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的时候,我向学生讲述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讲述了“地道战”电影故事。学生们在我讲述的故事中感受到我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也激起了他们对侵略者的仇恨,并对像地道战中的抗日军民产生了深深的敬佩,这无形中又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所以在分析这首诗的时候,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很快就了解了这首诗的象征意义,以及体会了作者的爱国之情。
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学生语言表达的环境
师生关系是以基本的人性观为前提的,也就是“以人为本”。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感情;要求教师要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放弃扮演绝对权威的角色;改变我讲你听、我写你记、我决定你服从的师生关系;教学中师生互动;不再求全责备,要允许学生有异议,允许学生有错误的表现,不再以牵牛鼻子走的形式百般驾空、抑制学生的思维;不能因为学生成绩的高低、是否听老师的话或老师的个人喜好而对学生有不一样的表现。教师应主动地和学生去沟通,去了解他们的需要,他们的想法;在课堂上构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实践证明,新型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生自主的读书、作文,主动的求知、探索,从而提高素质、发展个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新鲜感吸引学生学习。
1、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农村中学学生的阅历比较少,见闻也不是很多,学习工具更是缺少,能利用计算机的家庭就更少了。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如果只靠一支粉笔、一本书来上课的话是很难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更不要说是提高兴趣了。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运用多媒体来教学,取得来很好的效果。比如上《苏州园林》这一课时,我运用多媒体教学,先让学生欣赏各地园林的图景,再让学生欣赏苏州园林的美丽图画,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结合课文谈谈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因为学生有了图片作为基础,所以谈论起来非常热烈。有了这样的学习兴趣,他们很快就掌握了课文所说明的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务必使游览者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以及说明这些特征的四个讲究和三点注意,并且很有兴趣地欣赏了这篇课文的说明语言多样性,收到理想的效果。
2、运用表演教学法。适当把课文编成小故事、小品、游戏等来表演,提高学生的兴趣。中学生都特别喜欢听讲故事、听故事、看表演、做游戏,农村学生因为能看到的课外书不多,能够参加的游戏也不多,所以更喜欢听故事,更喜欢看表演。因此,上课的时候,如果是记叙性的文章,我特别注重以故事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欣赏;如果是具有表演价值的课文,我努力让学生表演;然后再讲评,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既掌握了知识,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更促进了学生的动手和动脑实践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古文教学是比较枯燥,但我在教授古文《期行》的时候,我事先让两位学生做好表演的准备,上课的时候,我就让他俩表演。因为他们接受任务以后很认真的做准备,所以表演得很逼真,学生们很投入地看他们表演。他们表演完以后,我再让学生评论,谈收获。学生们都很踊跃地参与了评论活动,在评论的过程中使学生不知不觉熟悉了课文内容,不但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而且记得牢固,印象深刻,改变学习古文枯燥无味的现象。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因此,在农村中学,要想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定在运用方面多想办法。
3、动手“画唱写”教学方法。
图画是形象的、感性的。有时采用图画的教学手段能让学生更易于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意境,进而让人展开更为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如我在上《天净沙秋思》这首曲的时候,让学生根据曲中的意境,画出你认为能表现课文内涵的图画。学生兴趣十足,个个都认真地读书,好好了解其中的意境,然后画出自己心中诗人理想意境。
音乐是动听的、美丽的,而流淌在文字语言之间的音乐更动听、更美丽,也更让人心醉。《春》、《紫藤萝瀑布》等篇课文都有配乐的朗诵录音带,在讲析课文之前我都让学生们听一下朗读带,一边听一边在脑海里重现课文所描绘的景象,甚至还可以闭着眼睛伏在书桌上享受配乐朗诵的艺术之美。等听完课文朗读学生们睁开眼睛,一个个小脸上笑眯眯的极为可爱的样子。在几次反复的模仿诵读之后,他们的朗诵水平和语言感受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讲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蒹葭》的时候,我让学生听歌曲《明月几时有》,听由《蒹葭》改编而成的《在水一方》,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很快进入了诗中那迷濛的艺术氛围中。那样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来说确实是一种美的享受,学生非常喜欢。
五、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
农村中学的学习的主阵地就在课堂,只有切实抓好课堂这一教学的中心环节,才能真正将语文教改落实到实处。从总的方面来讲,课堂教学要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与学有机统一”的教学观念。“一个不好的教师给学生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我们语文教师应当深悟其中的道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是在教学,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课堂教育教学上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应该以“教学做合一”作为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引导学生学的方法。中学语文的“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模式,是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的一种新举措,也是新课改所要求的课堂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使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得到锻炼的机会,培养集体合作的精神,达到交流与提高的目的。课堂上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合作小组,并合理安排各组成员,增强他们合作的信心。既然是“小组合作学习”,那一定要每个人都在小组承担一定的任务,使得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有责任,这样的任务安排,一定需要老师事对学生的了解,最好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爱好和特长,这样他们才有自信完成任务,才有合作的信心。其次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小组参与课文的预习。中学的语文课相对小学来说,增加了深度、难度和广度,如果没有课前的预习,在课堂上按小组学习来完成任务,是很难的。所以必须事先让学生有计划地预习课文,弄清楚课文的内容,掌握课文的字词,在预习中自主发现那些问题等等,这种预习最好能让小组成员参与,有了小组的参与,他们的预习任务就很容易完成了。第三是发挥合作功能,共同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预习中,虽然完成了字词方面的任务,但很多问题都没有解决,这时候,需要小组成员的自主、合作和探究了。在这一步,教师要提出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的问题,正是学生解决问题所要进行的手续、程序,一些讨论设置得恰到好处,学生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就是学生依靠了自己的能力解决了问题,掌握了新知,最后还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解决了教师提出来的问题后,学生再把自己还有的问题提出来小组讨论,在讨论和争议中,增强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了他们的对问题探究的欲望,有了这种欲望,他们就会积极地去寻求合理的答案了。
六、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来源于生活,是社会与人生的反应;语文又反作用于社会和人生,对社会和人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素质教育则要求教师在对教材的合理挖掘中寻找其促进人性发展的因素,把死的教材变成活的知识。有一位大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学如果不与实际结合,那只不过是天空的浮云。”我们农村中学由于阅读条件和见识条件的影响,语文基础普遍较差,写作差尤其严重。如果我们只是按照死的教材在课堂上照本宣科,不与实际结合,那样势必会造成学生越学越差的情况,甚至于对语文的厌学情绪。那怎么办呢?其实,我们农村中学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那就是学生能够真正的贴近自然。可惜的是我们很多老师没有真正的利用学生的那种条件。作为中学生,他们已经对生活有了一定的思考,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机会,引导走出课堂细心感受自然的伟大、和谐,培养学生对自然感悟之情,并把自己的感悟用嘴表达出来,用笔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也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就提高了。另外,在感受自然中,也让学生体会到自然万物的坚强意志,他们学到的是书本无法教给他们的知识。例如,我在备《万紫千红的花》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到野外去观察野花,并要求他们把自己看到的花的颜色、形状或者生长过程记录下来,最好还要把自己看到这样的花的感悟也记录下来,作为上课的准备。当我开始讲授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就给一些时间让同学们说说自己观察到的结果,学生纷纷把自己的观察到的结果说出来。接着,我再问同学们:“大自然为什么有那么多种颜色和形状的花呢?请同学带着问题来看看我们今天上的课文《万紫千红的花》”。学生们为了找到他们熟悉而又陌生的问题,就很有兴趣地阅读起课文来。这样的教学有效地打破了课堂有限时空,扩大了语文教学的空间,将课本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课堂充满热烈的学习气氛,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语文知识广阔无边,语文教学方式更是多种多样,这只是我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二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二十几年的教学尝试的不断探索和创新,我在教育教学中如鱼得水,运用自如,收获甚好。
                      来稿日期:2010-09-19
 
 
 

版权所有:联系我们-99贵宾公司电话17508888884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100086号 联系电话:010-56236484 传真:010-56236484 Email:edujy@163.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