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与孔乙己人物形象比较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得胜小学 苟青杉
【摘 要】《范进中举》和《孔乙己》中的人物形象范进与孔乙己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典型代表。都是旧社会的知识分子,都是受封建文化毒害的读书人,都是中国封建科举制度下不会营生的两具牺牲品。孔乙己麻木迂腐的性格之中兼有清高傲气,偷窃懒惰的恶习之外不乏善良正直;而范进显得猥琐懦弱兼具圆滑世故。两位作家分别给他们笔下的人物以不同的归宿,各有其用意所在:吴敬梓以范进中举的丑态和其他众人的狂迷,来批判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带有强烈的喜剧色彩;鲁迅之所以让孔乙己拖着断腿走向坟墓,而不让他中举,不让他变为丁举人之流的吃人者,为的是无情揭露整个人吃人的封建科举制度,“爬上去的吃人(如丁举人),爬不上去的被人吃(如孔乙己)”。
【关键词人物;形象;比较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中的人物形象范进与孔乙己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典型代表。都是旧社会的知识分子,都是受封建文化毒害的读书人,都是中国封建科举制度下不会营生的两具牺牲品。孔乙己麻木迂腐的性格之中兼有清高傲气,偷窃懒惰的恶习之外不乏善良正直;而范进显得猥琐懦弱兼具圆滑世故。在范进的脸谱上,可贴一“丑”字;孔乙己的灵魂深处,渗透出几缕“悲”。结局虽不同,但作为两个形象,在文中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是一样的。但两个人物之间存在着许多相同点和更多的差别。
相同点:
一、两篇作品刻画人物的语言精练,入木三分。
范进像无数读书人一样,在科举制度下以博取功名为终生理想,执着无比,一次次不断追逐和拼搏,一次次伤心落第和惨痛,终于在垂老之年,得到了梦寐以求之功名,而对突来惊喜,面对从天而降的喜讯,他能不喜极而疯。看看范举人的语言,简练而耐人寻味。“看了一遍,又念一遍”也不敢想像眼前事实存在,当最终明了之后,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我中了……”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噫,好!我中了!”中举的报贴分明就在眼前却如梦幻中一般,故而看了一遍,又念一遍道:“噫,好!我中了”。几十年艰苦奋斗,低三下四地过日子,终于可以“鲤鱼跃龙门”了。过去的苦恼,种种痛心,贫困生活,屡试不第被人取笑的伤痛,终将成为过去。一个“好了”抒尽此意,过去的一切都“了”。一个“好”字,道出了他中举后的心态,眼前仿佛展现出那举人老爷的官位、权势、金钱、奴仆,终于成了人上人,一个“好”字尽在其中,中举前他尊称胡屠户为“岳丈”,中举后改称岳丈为“老爹”,称呼变化实则是身份不同了,因贵贱的变化而变化。
孔乙己被掌柜和顾客当作笑料,他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取笑他:“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有了“新伤疤”,必有旧伤疤。一个“新”字说明孔乙己常被人殴打,接着酒客们又故意高声叫嚷:“你一定又偷了人家东西了!”单刀直入故意激将孔乙己,一步一步引导孔乙己掉入短衣帮的陷阱,死要面子的孔乙己在真凭实据面前仍不服气,还争辩:“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偷么?”“窃”与“偷”本是同义,只不过一是文言一是白话。在他这个读书人看来,“窃”比“偷”要高一等;还歪加一条“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来强词夺理,自我解嘲,自欺欺人。
精确的语言、准确而生动的刻画了人物形象,揭露和批判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和毒害。
二、描写人物动作传情,极富讽刺。
范进看了报贴后跌倒,后爬将起来,往门外飞跑,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跌倒”、“ 爬将”、“踹在”、“ 挣起来”、“ 跌散”、“ 走到集上”这些动词准确刻画了范进中举后心头顿然狂喜,喜极而疯不知东西南北,神智不清,丑态百出,动作饱含辛辣的嘲讽意味。
孔乙己面对掌柜、短衣帮人的取笑,他不能分辨,便“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不仅回击了掌柜和短衣帮的挑逗而且故意把九文大钱一个一个地排列开来,在短衣帮中显示出自己的阔绰,可以想见他的心理和脸上一定是十分得意的,“排”字极其精当,穷酸的形象栩栩如生,当孔乙己已被打折了腿后,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不再是“排”了,而是不情愿,依依不舍地“摸”出了四文钱,“摸”显示了孔乙己再也装不了阔绰,在口袋里来回摸着,极不情愿摸出四文酒钱。一个“摸”字可见其已极贫,囊中空空如洗。一“排”一“摸”两字结情,暗示孔乙己已从穷途末路走向了绝境,其未来命运之结局便可见一斑。
范进与孔乙己“贵为多人畏,贱受乡人讥”, 一贵一贱、一喜一悲,结局不同,但其悲其憎其恨其叹,无不警示后人:读死书、死读书是害人害己害国。如何对待读书考大学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考大学并不是惟一出路,我们应从范进、孔乙己身上吸取教训①。
不同点: 一、一个清高,一个自卑。 孔乙己虽然未曾进学,却颇有几分清高,喜欢孤芳自赏。孔乙己虽然饿得脸色青白,却始终不肯脱下又破又脏的长衫,对自己认识几个无用的废字沾沾自喜,甚至以自己是个读书人而自命不凡,别人取笑他时,他还要强辩几句:“你怎么这么凭空污人清白……”,当别人问他“当真认识字么?”他却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同时,他还固守“君子固穷”的道德理念。以上诸多分析都可以说明孔乙己自视清高。 而范进却懦弱猥琐,甘受屈辱,自卑自贱。他惧怕胡屠夫,无端遭受辱骂,却连连说道:“岳父见教的是”。在向胡屠夫借盘缠时,被胡屠夫一口淬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却只能忍气吞声、卑怯畏缩。范进的自卑自贱的性格在随着他考中举人的进程中逐渐减弱,这也只是针对胡屠夫、众邻居等一切地位比他低的人而言。我们可以推断,在高官面前,范进仍然会是一幅卑怯畏缩的奴才嘴脸。 孔乙己的清高使他不能正确地认清自己,把自己的缺点当作宝贝,并固守不变,最终造成了自己的悲剧人生。而范进则只记住了八股文章,并钻入了牛角尖中,在自卑自贱中苟喘,成为人们批判的对象,腐儒的代名词。 二、一个迂腐,一个圆滑。 孔乙己是迂腐的,这主要表现在他的话语之中。孔乙己的语言是很有特色的,动辄“之乎者也”。在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时,他有一句经典的话:“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陈腐的语言便是迂腐的性格的表现。孔乙己抱着过时的陈腐的观念不放,生活在一个激昂不安却已前进的社会里,难免不会显出他的迂腐可笑。孔乙己已成为一个典型的抱残守缺的形象。 与之相对的范进却表现出了圆滑的性格,范进的这一性格特点主要表现在与张乡绅的交往中。当范进中举之后,张乡绅前来攀附,说了这么一番话:“适才看见题名录,贵房师高要县汤公,就是先祖的门生,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弟兄。”范进的回答是:“晚生侥幸,实是有愧。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其实范进明智张乡绅的攀附之词是无稽之谈,却以一句“幸得出老先生门下”给予了认同。这正是范进世故圆滑的表现。这在范进以后的行事中仍然随处可见。 孔乙己的迂腐是腐朽理念的表现,也是自抬身份的行为。而从范进的圆滑中可见他城府颇深,谙熟官场陋习。② 三、一个善良,一个虚伪。 孔乙己虽然有诸多缺点,然而这个人的性格却有善良的一面。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他给孩子们分茴香豆这一情节中看得出来。对于一个穷困潦倒的人,仍然从自己的碗中分出不多的一部分茴香豆,如果不是一个善良的人,决难有这样的行为。另外,他教小伙计写字也是出于真心实意。 范进的表现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当范进在胡屠夫受银假作谦让时,明知从此再不会要他接济,却说了这么一句话:“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这就充分说明范进是虚伪的、狡诈的。这一性格仍然贯穿他的一生。在他母亲死后,一次与张乡绅到高要县打秋风,在宴席上不肯用银镶杯箸,以证明他对母亲的“孝顺”,却在燕窝碗里拣出一个大虾元仁子送到嘴里。这恰恰说明他是虚伪的。 孔乙己的善良为自己赢得了同情,而范进的虚伪则招来了指责。 四、一个自我安慰,一个神经脆弱。 孔乙己的一生是可悲的而又可怜的。其原因在于他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他的穷困潦倒的苦相,正是他精神无所寄托的表现。在这种状态下,他只能退回到心灵深处的自我安慰中去,并在盲目的自命不凡和别人的取笑声中自我解嘲,释放心灵深处的压力。当然他将一事无成,最终在贫困中死去。这是来自心灵深处的自我否定,也是自我价值的彻底崩溃后的结果。 范进在科举考试中屡考屡败,心灵已经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考试失败一次,压力就膨胀一倍,一旦侥幸成功,这一事实强烈地刺激了他的神经,当下意识的痛苦一旦解脱,他就完全失掉全部精神。才会出现那种疯癫的状态。这说明范进的神经是脆弱的,精神是麻木的。 孔乙己和范进是两种性格截然不同的人,这与两个人精神状态有很大的关系。
五、一个喜极而疯,一个结局悲惨。
吴敬梓先生在《范进中举》中成功地塑造了范进这个深受封建思想和腐朽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他热衷于功名利禄,不顾一切,年复一年,屡败屡试,锲而不舍,终于在花甲年龄才中举及第,不料因思中心切而疯,成为科举场上一大笑谈。先悲后喜,也算当上了举人老爷,在欢笑声中徐徐落下惟幕。③
鲁迅先生则反其道而行之,成功地塑造了另一个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而至死不悟的旧知识分子的典型,封建科学制度的又一具殉葬品——孔乙己,他热衷于功名,屡试不第,直到胡须花白也未能迈进秀才大门,在短衣帮笑声中凄切悲惨地离开了科举舞台。
两位作家分别给他们笔下的人物以不同的归宿,各有其用意所在:吴敬梓以范进中举的丑态和其他众人的狂迷,来批判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带有强烈的喜剧色彩;鲁迅之所以让孔乙己拖着断腿走向坟墓,而不让他中举,不让他变为丁举人之流的吃人者,为的是无情揭露整个人吃人的封建科举制度,“爬上去的吃人(如丁举人),爬不上去的被人吃(如孔乙己)”,或者说,要么在福禄中生,要么在困顿中死,孔乙己的死是一个必然,是整个社会的悲剧④。
两位作家,都奋笔抨击黑暗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吴敬梓的笔触鞭挞了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堕落;作为新文化运动主将的鲁迅,则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社会末期的整个病态社会。吴敬梓用夸张变形的笔法,艺术地再现了生活中的假丑恶,读来酣畅淋漓;鲁迅运用令人叹服的白描手法,对病态社会的根源,作了毫不留情的解剖,读来沉郁含蓄。
参考文献:
①③《中国古代小说新论集》290页,292页(段启明 陈周昌沈伯军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中国古代文化精要》186页(刘洪仁著)巴蜀书社
④《文学名篇欣赏》145页(钱璞 盛广智编)吉林人民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