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99贵宾公司电话17508888884
  关于我们|加入收藏  
 
  首页  杂志介绍 期刊浏览 封面浏览 获奖情况   
 
 
 
滚动公告    
《教育教研》杂志

主管单位: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主办单位:中国国际教育学会、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单位:教育教研杂志社 

期刊级别:国家级中文综合类核心期刊

电子信箱:edujy@163.com 

电    话:010-56236484

网  址:http://www.edujiaoyan.com 

国内刊号:CN11-3628/G4 
国际刊号:ISSN1002-2713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100086号
 
 
文件下载    
· 教育教研
 
友情链接    
 
 
让学生在作文中捕捉生活美
让学生在作文中捕捉生活美
广东省云浮市云浮中学 练彩英
作文教学中,教师常常碰到:600字左右的作文,学生40分钟只能写出二、三百字;记人写事不是拾到五元钱就是送雨伞给老师之类的陈旧的素材。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生活作文”理念淡薄,把握不住作文教学的方向和途径;二是学生疏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不懂得生活处处是作文,时时有作文的道理。从而导致老师不敢布置作文,学生怕写作文的局面。实施“生活作文,为改变这一恶性循环带来了无限生机。那么作文教学中应如何实施生活作文呢?
一、语文教师要树立生活作文的理念,把握作文教改的方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要搞好作文教学,就要求语文教师改变教学观念,把握教改的方向。新大纲强调“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要求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改变局限于教材、满足于单一的课文教学的落后局面。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熟知新大纲,贯彻语文生活实践精神。有了语文生活的理念,懂得作文教改的规律,就可以从理论的高度去引导学生分析鉴赏生活和作品中的美。其次教师始终要有一颗对生活敏感的率真心。作文教学的对象是中学生,他们正值青春年少,心胸纯洁无暇,在对同一作品的感受与教师会存在一些距离,学生虽幼稚但真诚,教师虽成熟但主观,为缩小这种差距,教师要尽可能保持一颗率真之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适时地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掘生活中的美。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提高学生生活作文形象美。
语文教材课文内容广泛,其潜在的生活美也极为丰富。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从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出发,围绕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在课文教学中加强生活的参透。提高学生艺术欣赏力,在学习中认识美,在作文中创造生活美。
在学习朱自清的《绿》时,关于梅雨潭是这样描写的:“她松松地皱撷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动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之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那么软,那么嫩,令人想着触过的最嫩的皮肤。”这一段作者从光泽和质感两个方面表现了梅雨潭形态的温柔、和谐美。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写景学习朱自清抓住对象,从不同侧面表现生活的技巧。如此一来,为学生捕捉生活作文美提供了感性认识。
三、延伸课堂教学,深入生活,感悟生活,积累生活作文素材。
作文素材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生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留心生活中一草一木;观察身边不同类型人物的言谈举止;注意周围事物的千姿百态;感悟人生的喜怒哀乐。另一方面是来源于书本知识,教师可以发给学生每人一本内容健康的中学生读物。每周再安排一节课外活动让学生去阅读,教师则指导学生按社会生活、学习生活、校园生活等方面去积累生活作文的素材,为描绘生活作文美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概括生活,创造生活作文美。
生活是一切创作的源头活水,作文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强调学生作文生活化,就是要求学生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熟悉的事物,写自己所见所闻。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处处留心生活,时时观察生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培养学生认识生活、丰富生活、概括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实施生活作文教学改革,教师要让学生在掌握课堂知识的基础上,把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有机联系起来。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风景名胜,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或深入家乡了解风土人情、古今变迁;或收看电视新闻,洞悉时事要闻,国际风云;或搜集学校大事、班级趣闻等等,这都是学生写作的丰富资源。作家茅盾曾经指出:我们身边应该时时有一支笔、一本薄,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一样地敏锐,把你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语文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学生把生活中感知的材料,融化于生活作文教学理论中,启迪他们触发灵感,概括生活,创造生活,学生就能写出一篇篇感情真挚,震撼心灵的优美作文。
综上所述,学生要想写出优美的作文,就必须密切联系生活。实施作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语文教学与社会相结合。由此可见,实现作文生活化是实践中国先进文化的教育改革思想的方向之一。
 
 

版权所有:联系我们-99贵宾公司电话17508888884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100086号 联系电话:010-56236484 传真:010-56236484 Email:edujy@163.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