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生活 彰显个性
——新课标下小学生开放性习作指导之我见
剑阁县教育局教研室 尚翠丽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树立“以人为本、以生活为题材、以真情实感为内容”的个性化习作指导理念,实施“开放性”习作教学,最大可能地让小学生轻松习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指导。
一、感悟生活,抒写真情
没有生活的感悟,便没有写作的源泉。《课标》提出习作教学要让学生“易于动手、乐于表达”。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自由地体验人生,感悟生活,抒写真情。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营造愉悦而富有创造性的习作氛围,让学生想说想写,爱说爱写,争说争写。
二、自由开放,凸显个性
当前,不少教师传承的还是“教师命题——范文引导-----学生写作——老师批改——教师评讲”的习作教学指导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写什么、怎样写,作为习作“主体”的学生大多做不得主。学生在写作前不得不花功夫去揣摩写作意图,弄清写作要求,唯恐偏题。同时,一些教师在习作训练时,要求过多过严,一开始就要求“立意深、选材新、构思巧、词句奇”,学生思来想去无从下笔,习作成了真正的苦差事。如此包办,造成教师疲惫费事,让学生养成每逢习作无“范文”便无法下手的依赖心理。
新《课标》要求:习作教学要致力于“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打破束缚小学生习作的各种障碍。因此,我们要“以人为本”,构建“全过程开放、全方位开放,和谐,轻松”的习作指导模式。
一是开放习作“要求”。不设统一的习作要求,放宽过多过严的写作限制,降低不切实际的习作要求,先求“敢说敢写、想说想写”,后求“会说会写”;先求“敢于勾勒”,再求“精雕细刻”。
二是开放习作形式。首先要开放习作训练形式,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教材走向生活。其次要开放习作命题,提倡从生活中、阅读中产生命题,习作可以有文有题,亦可有文无题,可以先有文后有题,也可先有题后有文,只要能围绕一个意思写即可。最后要开放表达形式,教师给学生选择表达形式写作的自由,可记叙、可议论、可抒情,只要是学生乐于表达的形式均可一试。
三是开放习作过程。教师在习作指导中,不要规定要什么,不要什么,而是让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益对象去收集和体验,让他们在自主选择中获得丰富素材,产生真切地体验,激发表达的欲望。
三、注重积累,厚积薄发
小学生生活积累的底子薄,体验生活,酝酿情感的能力弱,加之,课程较多、学业负担较重、课外阅读时间不能保障,一学期就读二三十篇文章,语言积累不够。同时,阅读教学大多停留在对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和写作技能技巧机械灌输上,引导学生注意作者是怎样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和获得灵感做得不够好。
习作教学不在于灌输给学生完整的写作知识体系,而应注重在读写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我实践和积累,在循序渐进中去接纳、感受,发现、内化写作规律。要将习作教学的重心移至生活、阅读、认识和情感的实践积累上,学生有了深厚的生活和语言积累、习作时就有源源不断的“活水”。
四、评价激励,树立信心
习作教学应充分重视正面评价的功效,不断增强学生的习作信心。
一是改变习作的评价方式,多给鼓励和肯定。一些教师在习作评价时,不是指导学生自己去评价得失,而是以教师的主观认识代替学生的认识,将学生的习作评得遍体鳞伤,学生体验不到成功的愉悦,更无从激发写作的冲动,学生习作的创造性受到压抑。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的习作,尽可能挖掘其习作的闪光点,哪怕只是一个好的构思、一段话、甚至是一个词,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二是充分利用评价的作用,给予成功的愉悦。习作的评价,实际是一次“再指导”的过程,由于学生刚接触习作,其中的问题肯定不少,教师评价时应根据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以较委婉的、中肯的语气,有针对性地指出不足,然后有目的地指导修改。当他们有了些许的进步之后,再给予肯定,让学生再次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习作的强烈欲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