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材线索的兴趣阅读教学探析
广东省韶关市东岗小学 徐朝晖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小学生学会阅读。但阅读技能的掌握不仅是语文课程基本要求,也是所有课程学习的基础。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在他人生最初六年的学习生涯当中没有学会阅读,将会对其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如果一个小学生在其小学一年级就自豪地说:我已经可以自己阅读了!那又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形?显然,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使小学生具备解读各种文本、资料和其他阅读对象的基本能力、习惯和兴趣。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3-4年级阅
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小学5-6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这种阅读量究竟多了还是少了,究竟该如何落到实处,这是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
带着这种困惑,笔者2008年在深圳参加了全国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精品课观摩赏析会。这次活动真让笔者茅塞顿开,受益匪浅,什么是真正的阅读教学等问题忽然变得豁然开朗,尤其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窦桂梅老师题为《为生命奠基》的演讲令我震撼,给我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它就像一块巨石,在我从教十五年的语文教学理念上激起了千层巨浪,使我重新反思儿童学习阅读的根本目的以及如何使他们学会阅读等问题。从此,我把“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我语文教学的宗旨,开始了“以教材为契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课题的积极探索。本文是对该课题探索的阶段性归纳和总结,意在抛砖引玉,作为同行研究和讨论小学阅读教学问题的“靶子”或引子。
一、 小学阅读教学要基于教材,超越教材
俗话说,佛无经不传,经无师不明。这句话实际上也或多或少地点出了教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定位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角色。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所以流传至今仍有广泛的信徒,其重要的原因是有其非常经典的“教材”——佛经、圣经或可兰经那样的经书。同样,小学生要学好语文、学会阅读,好的教材是非常重要的。但从发展学生的基本阅读技能和培养他们终身受益的阅读能力而言,目前课堂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无论从阅读的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扮演“经书”的角色,难怪小学语文名师霍懋征每学期都要在其课堂教学中增加数倍于语文教材的阅读材料。没有“博观”, 如何“约取”?没有“厚积”,哪能“薄发”? 可见,增加阅读量是提高阅读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但这种阅读量的拓展并非随意和盲无目的的增加,而是根据学生的“已有发展区”或接受能力、发展的目标以及阅读材料的经典价值而精选的,而基于教材的线索就是我们超越教材的基本原则。
二、 小学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阅读
在阅读教学在语文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如何使小学生尽早学会阅读,既是解决小学生识字回生率问题,又是拓展语文教学广度和深度的关键。 从国内外的阅读教学研究来看,一些先进的国家和地方都强调让学生在低年级就学会阅读,使他们从识字教学及早转入有效阅读,这样既可以避免生字词回生率的提高,又能够提高学生识字和阅读的兴趣。小学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阅读。而学会阅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释词解句的技巧。即呈现给小学生的阅读材料是经过系统组织和有序安排的,使他们逐渐学会解读词汇和句子的技巧,如积累一批学懂和明白的生字生词;学会认字解词的技巧,学会根据汉字的结构规律掌握字词发音的方法,学会浏览和快速阅读的诀窍,学会从阅读中把握读物的基本思想和观点,学会从细节的字里行间中寻找到大意,学会根据材料的类型调整阅读的速度,等等。2、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懂得如何依据目的内容而变通阅读的方法。即学会根据不同的目的要求、阅读任务、课文和教材类型调整阅读的方式或方法。3、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阅读赋予个人的意义和兴趣的取向,使阅读成为吸引小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一种活动。4、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形成有效阅读的习惯,就像他们穿衣吃饭那样自然和自觉。
三、小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式是基于教材线索的兴趣阅读教学
“以教材为契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课题的尝试探究活动中,本人和同事逐渐发现基于教材线索的兴趣阅读是最能促使和提高小学生阅读有效性的方式之一,并在实践中归纳出以下几条兴趣阅读教学的操作思路。
(一)以名家带名篇,加强中外名著的阅读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本上除了收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现代气息很浓的作品外,还经常选编一些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的名家作品,学生往往对此不太感兴趣,认为难以理解,枯燥无味。每当这时,我就会采取学生最喜欢的方式——介绍故事情节导入新课。当然这故事情节可不是乱讲的,而是要讲最能吸引学生的该作家的代表作,而且要注意操作技巧:在介绍时老师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完整。因为太简单提不起孩子们的兴趣;太完整又没有悬念,达不到诱惑他们去阅读的目的。等讲到孩子们个个全神贯注、急于知道下文的时候,我就戛然而止……暗示他们自己去课外阅读。这样一来,既能让他们自觉自愿的进行课外阅读,又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真乃一箭双雕也!
例如,我在教俄国著名短篇小说家契诃夫的《凡卡》时,先绘声绘色地介绍《变色龙》,然后再切入课文,此时学生的兴趣就高涨了许多。课后,我再用《小公务员之死》来吊住学生的胃口,并建议他们去书店阅读《契诃夫小说选》,这样一来,我让孩子们阅读契诃夫小说的“阴谋”便又得逞了,而对《凡卡》这篇课文的学习也水到渠成了……
又如,我在教《草船借箭》时,故意让学生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然后让他们自己去弄清楚诸葛亮之死,诸葛亮三气周瑜等情节,从而在班里掀起了一股“读三国”“记三国歇后语”的热潮。
(二)以名句带名诗,加强古诗词的积累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明显把中国古诗词的积累摆在了一个很重要的地位,但大多数老师认为古诗词太深奥,没有必要跟学生作过多讲解,更没有必要去拓展。对此,我不敢苟同。我认为语文的厚积薄发,实际上就是对语言的积累,而古诗词名句则是语言高度浓缩的精华,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更应该好好地传承,所以只要是书上出现的,我都会一一推荐给学生。虽不作过多讲解,但要求学生全篇背诵。例如《梅花魂》里出现了“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这几句诗,我就以此为契机,要求学生背诵王维的《送别》和秦观的《浣溪沙》。又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后有几句鲁迅的名言,其中包括“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一被毛泽东视为座右铭的佳句,如果单单让学生读这两句,也许会有点莫名其妙。于是我把《自嘲》全诗推荐给学生,再让他们背一背,意义当然就不难明白了。老师这样抓住契机,既让学生实实在在积累了语言,又加强了对课文的理解,还加强了学生的文化素养,真乃一举三得,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以“日积月累”为中心,进行发散阅读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本上的“日积月累”均为汉语言文学中的经典成
语、谚语、对联、诗句等,学生对此学习兴趣较高,于是我就充分抓住这一机会,进行发散阅读,让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对联、名言、诗句、谚语等。通过这种发散阅读,学生的肚里有“货”了,作文本上自然也有了佳句……
经过这种尝试,我的学生们在一个学期里把《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背了个滚瓜烂熟,有的还阅读了一部分古今中外的名著,积累了大量的名句、文学素材,了解了一部分中外著名作家,从而也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诗的情怀,扎扎实实地积累了美的语言,快快乐乐的领悟了语文的魅力,不知不觉地受到了文学的陶冶,又怎能不使师生受益匪浅呢?
当然,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一件艰辛且漫长的事,但近两年来的尝试让笔者看到了光明的前景。在以后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本人将以屈原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期盼我与我的孩子们在课外阅读的路途上走得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