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怎样认识基础教育中的竞争
杨飞
贵州省盘县羊场白块小学
要认识基础教育中的竞争,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
一、竞争的目标不是经济效益而是社会效益。商品经济中的竞争,既追求产品的社会效益,又追求产品的经济效益,而基础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人类文化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他们继续接受离一层人类文化教育打好基础。因此,基础教育的产品——中小学生,一般不能作为劳动力投入市场,去获得经济效益,。同时,基础教育还要在政治观点、思想品德、理想、兴趣、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培养学生。这些精神成果不能成为商品,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衡量基础教育的最终指标是在德、智、体等各方面达到一定发展水平的合格学生的教育。基础教育中竞争所追求的目标只能是提高人的素质的社会教育,而不是经济效益。
二.竞争的原则不是优胜劣汰,而是培养一代新人。商品经济中的竞争以优胜劣汰来调节产品的生产和更新。而基础教育肩负着培养一代青少年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它的基础性、全面性和普及型就是对优胜劣汰竞争原则的否定。学校和教师不能放弃对每个学生教育的责任,不能中断对每个学生将要的过程更不能淘汰后进生去争取竞争胜利。基础教育必须以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任务,以培养一代新人为原则,用适龄儿童几学率、巩固率、合格率(或毕业率)等指标去衡量。如果以优胜劣汰为原则必然助长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基础教育任务不能实现。
三.竞争的范围只限于围绕实现基础教育目标的教育、教育活动。为了保证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还应该根据基础教育中竞争的目标和原则确定的范围,并把它纳入学校管理系统。基础教育中的竞争应该围绕教育、教学活动在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和学校之间开展。中小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筹方面都存在差异,在学生之间展开竞争,采取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学生竞赛及其他竞赛的教育形式,可以增进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使他们在积极的追求中改变差异状况,达到个人发展的最佳水平。教师之间也存在着知识水平、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劳动态度等方面的不同,围绕教师劳动展开竞争,有利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教师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师的劳动成果。学校是教育的基础单位,在教育活动中各自形成了特有的规范、风格和传统。在学校之间开展竞争,对学校的工作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评比,可以激发办学的积极性,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中小学校的创收活动,虽然在目前是弥补教育经费不足的一种途径,但是不能纳入基础教育中的竞争范围。即使是校办工厂或农场,也应以育人为目的,成为勤工俭学和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场所,不能开展单纯获利的竞争,如果任意扩大竞争的范围,就会脱离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甚至会破毁基础教育。
四、在竞争中必须加强协作。基础教育中的竞争是以发展基础教育为统一目标的竞争,是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竞争。这种竞争并不排斥协作;恰恰相反,需要学生的努力配合。竞争是激发积极性、鼓励先进、鞭策落后的重要手段,协作是取长补短、长善救失、转变落后、提高成绩的根本措施。教育上的成功是教育力量勤体配合、师生协作和学生集体间相互促进的结果。教育者要创造适合学生积极进取的生动活泼的教育环境,在学生的积极追求中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而不能制造紧张冷漠、损人利己的对立环境,给学生以精神压力。如果单纯强调竞争而忽视协作,就会使竞争扭曲变形,妨碍基础教育的发展。
总之,我们不应当在基础教育中照搬商品经济的竞争机制,也不能盲目模仿其他层次教育中的竞争模式,应当正确认识基础教育的特点及存在的竞争现象,利用它最为动力,增强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竞争意识,改进学校管理,推动基础教育向前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