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促阅读教学
安阳外国语小学 郭京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这些语句都点到了一个内容,即朗读。诚然,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很“红火”,也曾被证明是对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极富效果的一种方式。“读”,是母语学习的基本途径和核心环节。全国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也说过:“阅读教学要多读,尤其是朗读。”“读”,是理解课文的基础,“读”应是语文课堂最亮丽的风景,“读书声”应是语文课堂最悦耳的旋律。因此,我们要唤醒学生的阅读,让学生多读,并指导学生会读,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多读
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是“读”,但眼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师生、生生对话过多、非语文活动(如唱、表演、游戏等)过多、与文本对话过少的倾向,严重影响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亟需迅速扭转。
(一)、保证“多读”的时间。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要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必须靠科学的安排:其一,精讲多读。教师要树立“讲”为“读”服务的教学指导思想,做到“精讲多读”。这就要求课堂上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讲,讲到点子上,讲到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和空白处。通过“精讲”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读。其二,以读代讲。对课文中文字浅显、学生一读就懂的部分无需教师再作详尽的讲解,可以“以读代讲”。特别是有些易于意会却难以言传的句段,如《鸟的天堂》一文中的感叹句:“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教师很难把这类句子讲得很传情,就应当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感情,以此把不可言传的感情读出来。其三,把“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以“读”为基础,要将“读”体现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通常情况下阅读课要做到三读:一是初读。通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脉络。二是细读。即边读边议,边读边思。细读要抓住关键语段,寓分析于朗读之中。三是精读。即品评语言美感,欣赏课文精华。例如,《桂林山水》一文中的好词佳句,就应让学生反复诵读、吟咏,领悟课文中传神的字字句句,与作者产生共鸣,真正感受到“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妙意境。因此,只有把“读”的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多读,才能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这一基本要求。
(二)、选准“多读”的内容。一是重点的句段让学生多读。每篇课文的教学内容都是很丰富的,而教学时间却是有限的。因此,要提高阅读效率,就必须突出重点。紧紧抓住最能表达思想感情的重点句段和关键词,精讲多读,并把理解重点句段与理解课文的思路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课文中一些揭示内蕴、触动心灵的议论抒情的中心句要让学生多读。如《一夜的工作》中末尾两段的语句应让学生入情多读,体会感情,明白中心,与作者一样激起感情的共鸣。二是难以理解的地方让学生多读。在课文中有许多出色的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精彩之笔,别看是一个简单的情节,一个普通的句子,往往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对于这些内容学生不太注意,也不易理解,因此需要教师点拨、引导,并让学生通过多读来体会它的妙处。如《翠鸟》中 “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一句的含意和作用学生难以领会,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反复想象、反复朗读来体会:从苇杆摇晃、水波荡漾中,知道翠鸟刚飞走,但这时已飞远了,这就进一步写出翠鸟动作之敏捷。三是有价值的片断让学生多读。课文中有一些写得很美的片断,这些片断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引人入胜,饱含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要把这些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再现作者所描绘的生活情境,从而“披文入情”,那就让学生多读,以培养学生的鉴别和欣赏能力,并让学生熟读成诵,识记和积累文中的美词佳句。如《搭石》中描写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脚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荡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对这些描写精美的语段,教师可引导学生看图或模仿,并结合文字进行描述,体会这大自然的美丽,在这基础上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事物的美和文章节奏的美。
二、指导学生会读
“朗读和默读是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这里用了两个“最”字强调多读的重要性,这是语文教学的经验总结。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经验,我们应当吸取。然而,有的语文老师,虽然也重视读,但不甚注意读的指导,这是一种很值得注意的现象。
我在讲读课文时,经常引导学生多读几遍,让学生边动口边动脑,口而诵心而思,使他们在反复读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领悟作者谴词造句,怎样布局某篇。实践证明,有些课文和有些课文的某些句、段,让学生反复诵读,教师评点一下,要比讲的效果好得多。
指导学生读课文,事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示范,而且要教给学生读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懂得该怎样读,为什么要那样读。学生明白了道理,掌握了方法,再加上反复练读,很快就会形成读的技能。如指导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第九至第十一自然段:
她在墙上又擦燃了一根火柴。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
“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样,就会不见的!”
她赶紧擦着了一整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这一整把……
“奶奶”二字声音要拉长,语调要上扬。因为此刻小女孩迫切地希望奶奶带她离开这里,向奶奶哀求时是那样的痛苦,语气要十分悲切。后来奶奶抱着她向光明和快乐飞去时她又是何等的幸福,这些句子就要读得亲切、欢乐,声音要清晰。教师指导以后,必须让学生反复练读,读中再指导,不断提高读的能力。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揣摩、领悟、联想。如读这段话:“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在默读前,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小女孩和奶奶一起飞到怎样一个地方去了?在现实社会里,有这样的地方吗?引导学生理解,在现实社会里这样的地方是根本不存在的,这只不过是小女孩的幻想而已。课文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反衬当时社会的罪恶,表达作者对小女孩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这样指导默读,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发展儿童的思维和语言。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阅读教学中读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特色,但不管怎样,我们始终坚信:“读”乃语文教学之根,只有“读”,语文课才能回归自然,还其本色;只有“读”,学生才能在语言文字的海洋里吮吸智慧的琼浆;只有“读”,教师才能从肢解课文的迷雾中步入成功的讲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