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泗水教研室 宋霞
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健康不仅没有疾病和衰弱,还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三维健康观,这个健康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了,在这么激烈的竞争中,人们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要有强健的身体,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现阶段的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峻。目前,在校生独生子女的比例日渐增大, 使的许多的学生都成为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都以自己为中心,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无忧无虑的生活,由于独生子女的家庭与环境的优越以及父母在教育方面上的缺陷,导致了学生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况,其中比较常见的有人际关系敏感、心理承受能力障碍、焦虑、孤独、怯懦、自卑、自负等等一些心理问题。,在体育课上表现出这些孩子吃不了苦, 依赖性强,遇到有点难度动作的不敢试,缺乏自信。当他们一时不能完成动作技术,又怕被同学嘲笑。与同伴合作学习时主观性教强,认为自己都是对的,缺乏合作意识。他们经不起挫折的打击和胜利的掌声,以至于影响以后的生活和学习,甚至走上绝路。那么,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使他们具备一个良好的健康的心理品质问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
充分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进入青春期,中学生心理逐渐成熟,但还不成熟。常常表现为争强好胜,看问题片面,自我抑制能力不强,情绪易急躁,遇到挫折易灰心丧气等特点。从中学生这些特点来看,他们对心理压力的承受能力较弱。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到他们的实际能力,使教学目标经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能完成。在安排运动负荷时要区别对待,特别是对心理承受力教较弱的学生要实施个别心理辅导。
学校体育教学不单纯指教学生打球、跑步、体操、游泳等一些体育运动项目,学校体育教育也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起来,真正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如果给学生创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气氛,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体育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的精神,正确的给自己定位,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着独特的作用。
(一)发挥教师示范作用,教会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建立自信。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示范动作,言谈举止、气度仪表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应把自己健康的自我意识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的敬业精神、进取自信的品质、成功的甘苦和欢乐传导给学生,发挥其示范、控制、调节、矫正的作用,在教帮学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学会正确认识自己,进行自我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把微笑和鼓励带进课堂,要充分发挥教学的民主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尤其对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更应鼓励他们敢说、敢练、敢于认识自己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参与体育训练中去,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对学生的每次练习给予中肯评价,从而使学生减缓消极、自卑、恐惧的心理障碍,逐步提高心理承受力,树立自信心。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营造积极进取的心理状态
中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好胜心强。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富有挑战性,最适合精力旺盛的青少年。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针对学生心理活动的行为表现,要创设和营造积极进取、勤奋好学的心理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内驱力,自觉使学生在活动中接纳自己、相信自己、肯定自己。要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入手,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帮助、探讨学习,使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如:跳箱技术的教学,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即一个人做动作,由两个人来保护帮助他完成,教师再及时引导。有了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就会增加你做成这件事的勇气和信心。而支持帮助别人做好某件事,我们也会感到特别充实和快乐。这样,既传授了知识技能,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道德情感在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中日趋成熟。 三、培养自信心,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教师对学生要恰当给予鼓励,中肯评价。激励性的评价能使学生体验探索的快乐,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动机增强自我信念;而批评、指责、讽刺只能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畏惧,就会情绪低落、被动、缺乏信心,如果学生的做法能得到老师及时而中肯的评价,学生就会感到自己被赏识、重视,就会愉快、积极,增强自信心。客观地评价学生,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在体育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的体育能力都有差异,如有些学生速度素质较好,有些学生柔韧性较好,有些学生意志力较好等,教师应因势利导、区别对待,用他们自身的长处去弥补不足,形成良性循环。
2、展现自我,创造力得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大的,教师可以提问或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加以引导展现、使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如学生在进行健美操、艺术体操练习中,采取师领操——生领操——小组编操——个人编操,让学生逐渐成为主人,充分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编操领操、自喊口令,并以个人名义为这节操命名,充分肯定学生劳动成果,使学生形成一种强烈的学习、创新欲望,得到心理良性循。
3、克服困难,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在教学中,通过循序渐进的原则或者可以创设一些“困难情境”,比如在中长跑练习中,可以适当增加强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会出现“极点“,从而导致学生出现退缩,失去信心等消极情绪,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与这种主观消极情绪做斗争,通过教师的鼓励与帮助及学生坚持不懈的努力、克服困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勇敢的去完成任务。从而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4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对孤僻、怪异的学生适宜选择球类、接力、拔河等项目;对优柔寡断的可让他们多参加球类的活动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等项目;对腼腆、胆怯的学生可选择武术、体操(单杠、双杠、跳马等)等项目;对急燥、易怒的学生适宜选择下棋、太极拳、慢跑、长距离的步行以及游泳等项目;对缺乏信心的学生应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项目如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对遇事紧张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参加激烈的比赛项目;对自负、逞能的学生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性项目,如健美操、技巧、长跑、跳高、跨栏等项目。学校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在教学中,可通过目标设置法、创设情境法、价值追求法等,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锻炼、健身的动机;通过成功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教学“引趣”法等,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养成体育习惯,产生良性心理定势。让学生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
(二)结合突发事件及时渗透与疏导
由于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教师应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如一次跳远课,当教师做示范后,请一个平时体育素质较好的学生试跳。不料该生没有掌握好要领,落地时重心偏移,摔在了地上。这一摔,摔伤了全班同学的信心和勇气,轮到自己跳都你推我让,不愿练。针对这一情况,应及时停止了练习。首先让学生先静下来,然后细致讲解动作要领,分析失败的原因,此时要采取心理调控激励方法,让同学齐声呼“我能行”。于是刚才失误的同学要求再做一遍。当她漂亮的完成动作时,赢得了一片掌声。学生畏难、恐惧心理逐步消除,战胜困难的自信心、意志力在增强,每个学生都顺利过关。实践证明,体育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各种事件、多种因素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着影响。教师只要深入钻研、精心设计、耐心辅导就会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以提高。
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手段,加强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是一项十分细致而复杂的工作,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我们在教学中应不断研究和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精心设计、耐心辅导就会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以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