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音与噪声》的实验探究
张慧丽
新疆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 834000
【摘要】学生参与设计与进行实验,认识乐音与噪声,重点认识乐音的特征。
【关键词】实验;响度;振动;音调;音色;发声体
8年级物理课本《乐音与噪声》一节明确安排的实验不多,但因为本节教学三维目标要求就是从经验和观察引入,所以教师应多设计一些小实验让学生在有同的声音的对比中,认识乐音与噪声,重点认识乐音的特征,进而能在实际中分辨不同乐音的特性。为此我在不同的教学班设计了不同的小实验,以比较不同的教学效果。下面介绍几个效果好的实验供同行参考。
1.探究响度与振动的关系:一个少先队队鼓,鼓面上放两三段1厘米长的彩色粉笔头,让学生实验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动的关系。学生很容易得出用力不同,听到声音的响度不同,粉笔头跳起的高度不同,说明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实验特点:鼓面较大,面料较薄,振幅变化大;粉笔头比常用的彩色小纸人、泡沫塑料小球更好找;实验的可见度更好,更便与学生操作。
2.探究响度与发声体距离的关系:不断轻敲队鼓,让一学生由教室后墙直走到讲台,听声音的不同,得出离发声体距离越近,听到声音的响度越大。
创设一种情境:同学甲到操场去喊几位正在打篮球的同学回教室,怎样使打球的同学听到的声音较大?讨论得出,声音的响度除了与振动的幅度有关,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与声音的集中程度有关。
3.探究音调与振动的关系:(1)用硬纸片刮动物体的实验首先要注意:硬纸片可换用硬塑料片,但不可用刀片、笔、厚塑料尺等太硬的物体,它们的振动太弱,发出的声音不易听出变化;不宜用纸片刮塑料梳子,否则梳子齿振动发出的声音太大而听不出纸片音调的变化。(2)可用教材中的实验:第39页图3-20,如下图,硬塑胶片刮发音齿轮。刮同一齿轮,轮的转速不同,纸片振动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刮同轴转动的不同齿轮,轮齿数要相差较大,才能听出音调的不同。
(3)支起自行车的后轮,转动脚踏板,用硬塑料片刮转动的车轮辐条,车轮转动快慢不同,塑料片的振动频率不同,音调不同。
4.探究音色与发声体的关系:(1)请一位学生面朝黑板,背对其它同学,闭上眼睛,教师告诉其他学生,被指定后站起说同一句话,让面朝黑板的同学猜出说话同学的姓名。得出不同的发声体声音的特色不同,即音色与发声体本身有关。(2)课前布置学生分组准备三个不同材料制的空瓶,课堂上让一位同学在课桌下轻敲几个瓶子,让同组其它同学猜出是哪种瓶子发出的声音。得出发声体的材料不同音色不同。(3)学生或教师携带几种乐器如二胡、提琴等,在课堂上放在讲台下奏响几个相同的音阶,让学生说出乐器的名称。
5、用“橡皮筋吉他”探究声音的特性:如下图,
布置学生分组按照教材上的“迷你实验室”提前完成。说明:皮筋可用两种材料的,每种材料的皮筋至少三根粗细不同,盒子要较大。
(1)同种材料、相同粗细长短可听出声音不同,是因发声体的材料不同音色不同;(2)同一根皮筋,拔动越用力,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平行盒子上表面拔动);(3)越粗的皮筋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声音粗沉。得出频率越低,音调越低;(4)同一根皮筋绷得越松振动得越慢,音调越低。得出频率越低,音调越低;(5)用力按住一根皮筋的不同位置,改变振动皮筋的长度,越长的皮筋振动得越慢,音调越低。得出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参考文献: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8年级物理课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