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课中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文双 广西贵港市覃塘区樟木高级中学(537121)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多煤体课件,能调动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考,同时还能调动多种感官,创设情景,拓展想象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关键词】语文;多媒体;学习力;兴趣创设情景 什么是学习力?学习力应该是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一个综合体。学习不是一时性的、阶段性的,而是一个过程,也就是说学习是终身性的,那么在这终身性的学习中,我们就应该不断探索、研究,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力,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我,当然除了提高自身的学习力,还要想方设法如何在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多媒体它作为一种先进的辅助教学的工具和手段,已经越来越受到众多师生的青睐。一堂运用合理,生动活泼的多媒体教学课不仅会为课堂生辉添彩,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力 兴趣是伟大的导师。教育家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说明文和议论文相对于诗歌和散文来说显得枯燥一些,文体本身的特点导致了学生的厌学情绪。若能在教学中融进多媒体技术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在上《看云识天气》课时,我抓取了千姿百态的云的画面,有的像羽毛,轻轻的飘在空中;有的像鱼,一片片整整齐齐的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河流,像雄师,像奔马……画面一展示,学生就表现了莫大的兴趣,有了兴趣再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学生便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起来,最终归纳出“云是天气的招牌”这个特点。这样枯燥的内容在不知不觉中被愉快的接受了。在上《谈骨气》一文时,我先在大屏幕上展示一个巨大的仰视视觉的“人”字,并在“人”字周围呈弧形排列出文天祥、闻一多和自画的饿人的头像。让学生看后讨论什么样的人是有骨气的人。学生在画面提示下得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结论。在这时我用鲜红的文字飞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5个大字。这样篇相对燥的议论文的纲要就被轻易的抓出来了,接着就趁兴让学生讲述了古今有骨气的中国人的故事。在讲述中学生受到感染,立志做有骨气的人。这不正应证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促进了学习成功,学习成功又会提高学习兴趣,这是良性循环。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促进学生思考,提高学习能力 思考是人的智慧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能力,促进思考实际上就是帮助学生成为善于学习,能够智慧学习的人。培根说“知识可以成为垃圾,但学会了思考就等于得到了一件无价之宝。”爱因斯坦说:“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所以,提高学习能力重在提高思考力。 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开展教学活动进行思维训练,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如学习《罗布泊一一消逝的仙湖》时,展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方显示“今昔对比”5个大红字。屏幕左上角出现过去的罗布泊画面,旁白文字:昨天的罗布泊是牛羊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屏幕相对的右下角出现今天的罗布泊画面,旁白文字:今天的罗布泊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的生命的禁区。且文字呈红色,没有任何音乐,持续两分钟。然后让学生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感想。正如著名特级教师史绍典先生所说的,“全班学生沉浸在作品的静悄悄的默读场面,同样是撼人心的,也是最有利与学生体验的。”结果在教师还没有深入讲解之前学生就已经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了,而且表达流畅,情感充沛,佳句叠出。又如:在教《苏州园林》一课时,可以先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欣赏。录像的前半部分体现苏州园林是“完美的图画”的特点,后半部分则可选择几处有特色的景点,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等。在此基础上突出建筑物的色彩,并捕捉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可以在放映录像的同时配乐(最好是古典音乐)朗课文,让学生在欣赏录像、聆听课文的同时思考几个问题:苏州园林总体特征是什么?设计者们是如何实现这个特征的;课文第2至6自然段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欣赏完录像之后,检査提问,然后由老师分析、讲解课文,重点分析本文总分的结构方式及语言的多样性。借助录像,让学生在大脑中留下苏州园林的美好画面,进而用较快的时间清理本文的“脉胳”之所在。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多种感官,提高学习效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这是已被科学实验和教学实践证明了的规律。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中的图片、文字、声音、色彩、动画等,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丰富学生的感知,使学生披文入境,视听并举,身心投入,左右脑并用,感觉得以引发、强化,对学生的思维的训练更趋灵活、全面、立体。特别是生动多变的画面,开心启智的音乐创设了教学的情境,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动态感,使学生耳、目、口、心各种感官得以激发,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如:教《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适时播放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命运交响曲》、《欢乐颂》等,让学生聆听大师的心灵之声,体会人物的情感世界,感悟贝多芬的伟大人格。再如教学《岳阳楼记》时,播放相关荣辱忧乐。从而更深刻体会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怀。这样的效果是教师的许多口头表达所不能企及的。 四、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陶冶情操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含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常常是以人物故事的闪光点来打动学生的心灵,陶治情操,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握屏幕显示的动态特点再现生活情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在声像中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达到爱的升华。 如:在《观沧海》一诗的教学中,我制作了这样的课件;在无际的大海边,有一座兀立于海边的孤山,全副武装的曹操傲立于山顶,身后是无边的萧萧落木。随着沙沙的风声,眼前的大海波涛汹涌,卷起千堆雪。海天相接的地方日正升星正落。大海博大的气势,曹操登高远眺的高大形象,无不令人心动。诗中曹操以大海自比的象征意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其博大胸怀都一一定格在学生心中,震撼着学生的灵魂,让他们体会到历史英雄的情怀。并接着播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随着浑厚的男中音,学生走进了硝烟弥漫的古战场。走出画面,走出音乐,回望历史,今人再一次体会到“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无奈与现实,加深了对现实生活意蕴的理解,潜化了淡薄名利的意识。诗歌的意境和诗情对学生品格的熏陶在此都得到了无声的升华,无尽的言外之意源源而来。 如《壶口瀑布》一课,作者向我们再现的是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从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中,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擢、无往不胜、坚忍刚强的民族精神。可对于很少接近自然的孩子而言,对飞流淙淙的江南瀑布还有些了解,但对于壶口瀑布无论从观看的角度还是它的气是比较抽象的,仅凭文字描述学生很难感受壶口瀑布的特点,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突破时空亲自去领略壶口瀑布的魅力。这样由于学生能“身临其境”,感受到壶口瀑布的气势,也就体会到作者所寄予的情感 五、利用多媒体课件,拓展想象空间,培养创新能力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美感是和听、视觉不可分离地结合在起的,而视觉形成的印象比听觉形成的印象更深刻、更牢固。运用录音、投影、电影等电教手段,对感知、理解课文、丰富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如在讲《敕勒川》时,开始学生觉得这首诗平白如话,没什么意思。于是我做了这样的一个课件:一开始,在屏幕上出现些静止的画面,分别对应诗中描绘的天山、草原、牛羊,学生看后没有什么反应。这时,我启发学生:诗中描绘的天山、草原、牛羊都是什么颜色?哪些景物是这幅草原画面的主体形象?它们各占多大的比例?你认为在这些图画中还应加点什么?顿时,学生们活跃起来,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来描述他们“看”到的草原景象:在无垠的蓝天下有一片辽阔碧绿的草原,在和风吹拂下,丰茂的草木俯垂摇曳,绿波此起彼伏,正在吃草的白色羊群时隐时现。而那草原与蓝天之间镶着的紫色远山,又勾勒出了天高地广的恢宏气象。接着屏上出现了与同学们想象一致的有关草原景色的画面,使他们真正看到了雄浑豪放的北国草原,从而共同感受到了诗的美。教师进步启发,牛羊是这幅草原图画的主体形象,是绿色锦缎上托出的明珠,是画中的诗。美妙的是,作者不是把这个主体形象死板地画在那里,也不是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而是直到末了才时隐时现:风吹草低,现出了牛羊。言外之意,风吹草起,又隐没了牛羊。那么,草原深处还有多少牛羊,还有多少美的事物,那放牧牛羊的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是天真活泼的姑娘,还是踏着歌归去的小伙子?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倘佯神游于这个广阔的审美空间,尽情地领略这首诗的神韵妙境,充分地品味这“诗中有画”的美景。 总之,由于多媒体特点的多样性,用它作为教学手段有非常大的优越性。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力,更能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因此,我们要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运用多媒体不断探索,不断更新语文课堂教学方式,让它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